第219章:六旬老太穿红楼,改造全家不用愁(99)(1/1)
快穿为了养老金,六旬老太很上心第219章:六旬老太穿红楼,改造全家不用愁(99)
双方心意己通,一拍即合。?微?趣!小,说′ ¢已-发!布/最·新`章,节?殿内气氛顿时轻松融洽了许多。
曲乔看着眼前这位不显山露水的皇子,忽然话锋一转:
“殿下对悠婉,是真心求娶,还是权宜之计?”
自己跟前儿长大的姑娘,虽两人互通了情谊,但她必须问清楚。
若是为了拉拢贾府而做的选择,曲乔想告诉七皇子,大可不必。
即便没有姻亲关系,这几年她的安排本就是潜移默化的向西皇子倾斜的。
不然为什么会让贾敬送两位皇子回宫,为什么非得让贾赦在皇帝处理大皇子,偏心太子的关键时候,献出银矿铁矿图...
七皇子金币:+1000+2000+3000+5000...
“老夫人明鉴,求娶悠婉,绝非权宜!初见她在书院门外,眉眼弯弯,态度亲和,便己印入心中。后闻其在天花事件中表现,更知其外柔内刚,品性高洁。”
七皇子没有丝毫犹豫,眼神坦荡而温柔,语气真挚:
“我此生,所求不多。唯愿与悠婉执手,护她一生平安喜乐...”
曲乔凝视着他坦荡的眼眸,缓缓点头:
“有殿下您这番话,老身便放心了。悠婉能得殿下真心相待,是她的造化,是我贾府荣耀。.l+a^n¨l_a?n-w-x¢..c~o?m¨”
确定了态度,适当的说点好话是应该的,虽然曲乔觉得自己闺女优秀,但在世人看来,一个国公府的庶女做皇子正妃,确实高攀了。
七皇子脸上露出如释重负的笑容,随即又带上一丝少年人的赧然与期待:
“老夫人,不知今日可否……见一见悠婉?自赐婚以来,还未曾当面……”
他得去当面给悠婉解释清楚,再次表明自己心意,不管贾府帮不帮西哥,他都是要娶她当正妃的。
曲乔了然一笑,在七皇子期盼的表情里,促狭开口:
“殿下怕是来得不巧,女子书院的试验田即将准备秋收,她负责的土豆最先出土,她如今日日泡在田地里,就等彻底成熟后开锄呢。”
七皇子闻言,非但没有失望,眼中反而亮起了欣赏的光芒:
“哦?竟是在忙此等利国利民的要事?这些日子我忙别的,竟然把此事儿忘记了。”
说完他站起身,对着曲乔执手晚辈礼,“老夫人,事情既全部谈妥,我就告辞!”
曲乔知他要去做什么,含笑点头:
“殿下自便。如今才是下午,殿下此刻过去,说不定还能赶上她们起获第一筐土豆的热闹。~看¢书-屋\小_说~网` -免^费¨阅!读`”
七皇子眼中笑意更深,再次谢过曲乔,带着几分迫不及待的心情,离开了贾府,坐上马车,让人朝着西郊而去。
当天下午,土豆产量的折子就传入宫里,女子书院的试验田,丰收了!
书院女学生们精心培育的土豆,迎来了惊人的收获。
在书院开辟的肥沃试验田里,亩产竟突破了三千五百斤!
即使在贫瘠的沙地上,亩产也稳稳达到了两千三百斤!
当一筐筐饱满圆润、沾着新鲜泥土的土豆被抬出来,堆成小山时,整个书院沸腾了。
围观的百姓更是发出震天的欢呼...
贾敏身着素雅的学子服,落落大方地向闻讯赶来的官员和农人们讲解着土豆的种植要点、储存方法和多样吃法。
她清丽的面容带着自信的光芒,言辞清晰,条理分明,那份沉稳干练的气度,让许多朝中老臣都暗暗点头。
济民女子书院,一鸣惊人!
消息传入宫中,卧病在床的兴顺帝浑浊的眼中猛地爆发出惊人的光彩!
他强撑着病体,亲自召见了贾敏和负责农事的官员,详细询问。
当听到那确凿无疑的产量数字时,这位心力交瘁的帝王,连声赞叹:
“好!好!天佑我朝!巾帼不让须眉!贾家教女有方!史老夫人……功德无量!”
话落,他顿觉身体通透不少,胃口也好了,上朝的时间都增加了许多。
又过几日,一个晚霞烧透了半边天穹的午后,七皇子神色平静地走进了兴顺帝的寝宫。
屏退了所有宫人,父子二人密谈了整整两个时辰。
无人知晓他们谈了什么,只隐约听到寝宫内传来兴顺帝压抑不住的、如同受伤野兽般的悲鸣与咳嗽声,以及瓷器碎裂的刺耳声响。
自那日起,本就因国事操劳而身体欠佳的兴顺帝,病情陡然加重,精神更是肉眼可见地萎靡下去。
时常望着窗外发呆,眼神复杂难明,充满了痛楚、失望与一种深沉的疲惫。
朝野上下,暗流涌动,人心惶惶。
工部尚书柳成正却带着济民女院的山长刘云溪,嘉禾郡主贾敏,抬着一筐子土豆进宫。
清心殿上,贾敏几人谢恩后,柳成正提议,“陛下,三日后,番薯也将陆续丰收,不若陛下亲临,再见祥瑞?”
兴顺帝想到当初神农稻发丰收的场景,也有几分热血沸腾,
“朕这几日觉得身体爽利不少,想来正是祥瑞降临的缘故,亲自去看看也对!”
柳成正笑道:“微臣也很怀念当初小神农山上神迹再现的场景!”
提及辉煌的场景,兴顺帝面现红光,突然来了一句,“江南皮革厂的事儿,锦衣军查清楚了吗?”
柳成正一愣,随即君臣相视一笑,压抑许久的气氛顿时在清心殿散去。
一个天朗气清的日子,兴顺帝拒绝了銮驾,只身着常服,率领满朝文武,浩浩荡荡地再次踏足的女子书院。
眼前是一望无际的金色和深绿色交织的土地。
沉甸甸的果实压弯了枝头,书院的女学生们都换上了统一的粗布衣衫,脸上洋溢着发自内心的喜悦笑容。
其中一个年迈的妇人粗糙的手捧起一个比人头还大的红薯,激动得老泪纵横:
“皇上!祥瑞啊!这是天赐的祥瑞啊!有了这些神粮,咱们国朝的百姓,再也不用怕饿肚子了!”
群臣山呼万岁,跪拜感恩。
兴顺帝站在田垄上,难掩好奇地抚摸着洪公公递过来的一株株沉甸甸的作物。
饱满的红薯块根半露在泥土外,金黄的番麦棒子挤满了秸秆,成堆成堆的收获,正在女院的先生指挥称重。
“陛下,陛下,天佑国朝,天佑陛下,天佑万民啊!”
一首盯着秤重的柳成正,第一时间拿到了番薯的亩收产量,几乎是一路小跑到兴顺帝面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