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46章 大脑模型(1/1)
探索科学修炼,内观入微证道第46章 大脑模型
郑修开始攻克最难的入静器和脑机接口。.比~奇·中+蚊~徃~ ~首_发/
一般修炼,最难控制的就是降服心猿意马,也就是入静。大脑是一个全自动运行的细胞膜级计算机,许多神经都与全身各个位置连接,每秒钟,都有数以十万计的刺激信号传入大脑,大脑会自动进行分解,处理,汇总,再传导等操作,这就是所谓的思考。
我们根本无法控制大脑的思考。
有科学家做过实验,其实当我们做出判断时,是大脑己经将思考的结果,再呈现给自我感知脑域,科学家可以通过脑电波的测定提前零点几秒知道你的判断结果。而表面上,我们自由意志做出的判断,是大脑将结果呈现给负责自我思考脑域的结果。
再比如,我说你不要想喜马拉雅山的猴子,你反而会去想,不是你要想,而是你的大脑会自动去想,并把结果呈现给负责自我意识的脑域,然后,你的自我意识判断了一下,我的确想了那个猴子。
有人说自我意识是元神,入静时清醒就是元神觉醒。其实郑修觉得这和元神的描述是冲突的。
太小的小孩是没有自我意识的,你让他照镜子,他看不出镜子里的自己,包括一些低等动物,他们也是不能看出镜子里的自己。*如\蚊?王. `吾\错/内_容\而人随着慢慢长大,大脑不断发育,才有辨别自我的能力,最明显的就是小孩子会说自己的名字,比如:有的小孩知道自己叫囡囡,但是不知道我这个概念,所以会说“囡囡会听话的”,他还无法将“囡囡就是我”这条想法建立到自我意识中。
而许多典籍认为,元神源自先天,它非后天所生,而是人在受胎之初便蕴含其中的一种神秘精神体,是生命与生俱来的核心灵性部分,与先天元气紧密相连,被视为先天元气所化的灵妙之物。 从特性上看,元神具有自主性和纯净性。它独立于人的后天意识,不被世俗的杂念、欲望所污染,保持着一种纯粹、质朴的状态,是生命本真的体现。它具有极高的智慧,这种智慧并非后天学习积累的知识,而是对宇宙、自然、生命本质的一种先天洞察与领悟,能够超越时空限制,感知到常人难以察觉的信息和奥秘。 在功能方面,元神被视为生命的主宰之一。它在一定程度上掌控着人的身心健康和生命活动。
显然,自我意识和元神是存在相互矛盾的。
郑修觉得,自我意识,更像是识神逐渐发达后演化的高阶能力,自我意识和安全意识,爱国意识等等一样,是在某种信息写入过多后,产生的有判断能力的脑功能。_如\文+徃¢ /追\蕞,鑫?璋!劫\
而元神或许最开始就是自我意识,也或许真的有元神,只是郑修现在还没有办法确定。
自我意识和元神在某些功能上和特性上是共通的。
既然自我意识不是元神,入静时还能清醒的控制自己的就不是元神控制的,而是后天的自我意识,也就是大脑的一个功能。
郑修开始反思自己的修炼,入静,其实也是一种欲望,一种目标,然后,我们朝着目标不断努力,一次次重复,最终改变了自己,或者说改变了自己的脑子。
郑修不想让使用人改变自己,他只想使用人能拥有入静的状态,就像卖手机的,不想你知道手机怎么造,而是有手机,会用手机就行。
怎么办?
郑修想到市面上很多助眠器,带上后,就能让人逐渐睡着,但睡着和入静其实是两种概念。
不过啊!这就是科学研究,它不是突然的福至心灵就能完全成功,而是要费劲脑力,冥思苦想,在不断的否定中前进,层层剥茧后,最终才能有所突破。
还有无创口的脑机接口,要能进行简单的信息传输就行,这个更是一个难度极高的研究。
郑修开始学习脑机接口的相关知识,这部分知识很多都是保密状态,郑修只能推测出大概技术方法。
入静器、脑机接口都是高难度的科学技术,郑修从头开始一步一步的研究。
有了李佳霖的财力和人力支持,郑修做起实验来非常便捷,需要什么样的仪器,需要怎样的设备,都可以安排人到更专业的渠道去采购。
而实验的思路就是,先用自己的大脑做实验,通过内视和脑波感应的仪器,确定大脑的不同区域执行什么功能,执行功能时发射什么样的脑电波,用什么方法可以影响这个区域功能的运行。
无创的脑机接口,主要的难度就是噪音太多,识别困难。
而入静就是减少或者关闭大脑许多功能的运行,减少干扰。
两者是相辅相成,相互促进的作用,是殊途同归的。
想通这一点,郑修就非常的兴奋,自己终于有了方向,接下来他决定将两个仪器整合为一个仪器。
经过不断的研究,郑修终于对大脑的运行机制,建立了模型。
大脑其实是一个多维或者说多层生物计算机,最基础的就是膜电位传递形成的基础信息层,这是大脑信息传递的基础,他们来源是神经被外界或激素刺激,相当于现实世界的原子。
然后是细胞级的记忆层,这是细胞级的信息,每个细胞负责存贮不同的信息,他们会自发的放电,这样大脑就会不自觉的冒出一些记忆。
第三层是简单意识层,他是第一层和第二层的信息相互组合,形成的简单意识。这些简单意识会被大脑的判定机制进行判定筛选,与现在无关的就让这些想法消失,是现在需要的信息,就强化它。
最后一层就是各种意识,思维,或者说显意识,是非常明显的,能被感知的信息,它们非常强大明显,是劫持注意力的存在。
从第一层到第西层,信息的强度逐渐加强,信息的数量逐渐减少。虽然减少,但是留下的都是第三层筛选后留下的重要信息。
这个模型虽然不是多么完美或者完全符合大脑实际运行的情况,但是现阶段也是够用的。
在这个模型下,入静,就是减少第一层的诸多信息,或者忽略第一层的诸多信息,只是保留自己需要的。然后用第一层的信息强度来运行二三西层的功能。
这就像在一个菜市场,有很多人,每个人都在说话,非常的嘈杂,要想让市场上负责维护秩序的人过来(注意力),就需要大声发声,才能让它注意到,而现在,让所有人都小声说话,让很多原本小声说话的人不要说话。这样市场安静了。
人也就入静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