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1章完结(1/1)
二战简史:黑暗时代第11章完结
[26] 有纳税义务的等级,区别于不需纳税、享有特权的第一等级(教士)和第二等级(贵族),一般包括农民、手工业者、资产阶级等。?白!马¨书/院^ ′庚′鑫~醉.全^
[27] 斯大林(Stalin,1879—1953),苏联共产党中央总书记。
[28] 赫尔曼·戈林(Hermann Goering,1893—1946),“一战”中的“王牌飞行员”,纳粹德国空军元帅,国会议长,纳粹党二号人物。
[29] 国家秘密警察缩写“Gestapo”的中文音译,由党卫军控制。
[30] 英文简称SS,德国纳粹党用来执行治安勤务的编制。
[31] 海因里希·希姆莱(Heinrich Himmler,1900—1945),纳粹德国内政部长,纳粹党重要头目,党卫军首领。
[32] 非洲东部国家埃塞俄比亚的旧称,首都亚的斯亚贝巴。
[33] 弗朗西斯科·佛朗哥(Francisco Franco,1892—1975),西班牙法西斯独裁者,长枪党党魁。
[34] 西班牙第2大城市。
[35] 即在1922年2月6日于美国华盛顿签署的《华盛顿海军条约》,用以限制海军军备。?l^u\o¨l.a\b+o*o+k′.¨c!o^m?条约规定,美、英、日、法、意5国主力舰总吨位之比为5∶5∶3∶1.75∶1.75。
[36] 中国东北的旧称。
[37] 北京的旧称。
[38] 汉斯·冯·塞克特(Hans von Seeckt,1866—1936),“一战”后大力复兴德国陆军,被誉为德国国防军之父,曾担任蒋介石政府的资深顾问。
[39] 亚历山大·冯·法尔肯豪森(Alexander von Falkenhausen,1878—1966),德国军事家,“一战”期间任德国陆军总参谋长,战后改组德国陆军的中心人物,曾担任蒋介石政府的军事总顾问。
[40] 乔治·克列孟梭(1841—1929),法国第三共和国总理,曾参与签订《凡尔赛和约》,被誉为“胜利之父”。
[41] 阿尔贝特·施佩尔(1905—1981),德国建筑师,希特勒的密友,曾负责军需生产,使纳粹军备获得巨大提升。
[42] 德国电影在魏玛共和国时期出现了空前繁荣的局面,数量可观,流派纷呈。+小/税¨宅~ ?蕪′错·内+容\
[43] 哈利法克斯勋爵(Lord Halifax,1881—1959),英国政治家,1938年2月成为英国外交大臣,1944年受封为伯爵。
[44] 1916年2月,德军主力移师西线,英、德双方先后打响凡尔登战役和索姆河战役,死伤极为惨重。
[45] 库尔特·冯·舒施尼格(Kurt von Schuschnigg,1897—1977),曾任奥地利第一共和国总理。
[46] 德国东南部边境城市。
[47] 卡尔·伦纳(Karl Renner,1870—1950),被誉为奥地利国父。
[48] 内维尔·张伯伦(Neville Chamberlain,1869—1940),英国保守党政治家,1937—1940年任英国首相,因“二战”前对纳粹德国实行绥靖政策而备受谴责。
[49] 参加会谈的有英、法、德、意4国首脑,会后签订了臭名昭著的《慕尼黑协定》。
[50] 特指“一战”与“二战”时期,捷克斯洛伐克境内,临近德国使用德语的居民所居住的地区。
[51] 爱德华·达拉第(Edouard Daladier,1884—1970),法国政治家,曾任法国总理,1938年曾代表法国和希特勒签署《慕尼黑协定》。
[52] 温斯顿·丘吉尔(Winston Churchill,1874—1965),英国首相(1940至1945、1951至1955),带领英国取得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。丘吉尔也是作家,195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。代表作品有《不需要的战争》、《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》和《英语民族史》等。
[53] 维多利亚女王在位的64年(1837—1901)是英国最强盛的时期,史称“维多利亚时代”。
[54] 布伦海姆宫(Blenheim Palace),位于英格兰牛津郡伍德斯托克,也称丘吉尔庄园,1987年被列入《世界文化遗产名录》。
[55] 马尔伯勒公爵(Duke of Marlborough),即约翰·丘吉尔(John Churchill)。
[56] 爱德华八世(Edward VIII,1894—1972),英国国王,因迎娶辛普森夫人而主动退位,后被封为温莎公爵。
[57] 1938年11月9日到11月10日凌晨,希特勒青年团、盖世太保、党卫军袭击了德国和奥地利的犹太人,这一事件称为“水晶之夜”。水晶之夜事件标志着纳粹开始对犹太人屠杀。
[58] 格兰瑟姆(Grantham),位于英格兰肯特郡。
[59] 即玛格丽特·希尔达·撒切尔(Margaret Hilda Thatcher,1925—2013),英国右翼政治家,第49任英国首相(1979—1990)。
[60] 但泽一直是德意志和波兰之间争夺的焦点,1919年前,该市为德意志管辖。
[61] 维斯图拉河(Vistula),又译维斯杜拉河、维斯瓦河,波兰最长的河流,向北注入波罗的海。
[62] 劳合·乔治(1863—1945),英国自由党党魁,曾任英国首相(1916至1922),巴黎和会“三巨头”之一。
[63] 历史上,俄国曾数次参与瓜分波兰,“二战”也以苏德瓜分波兰为始。
[64] 约瑟夫·贝克(Józef Beck,1894—1944),
[65] 约阿希姆·冯·里宾特洛甫(Joachim von Ribbentrop,1893—1946),纳粹德国外交部长,在德意日三国结盟中发挥重要作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