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6章 荧光假象(1/1)
末世种田录第36章 荧光假象
在经历了无数次尝试与失败的洗礼后,林羽的山洞试验田终于初具规模。*精·武\暁~税′罔· ¢更_歆¢醉¢全!高垄作畦有效地解决了盐毒复发的问题,草木灰和拮抗菌群也让霉菌感染得到了控制,甚至连昼夜温差带来的冻害,也通过尸体脂肪陶罐火得到了缓解。一切似乎都在朝着好的方向发展,嫩绿的幼苗在田垄间摇曳生姿,仿佛预示着丰收的希望。然而,林羽并未因此而放松警惕。他深知,这片末世中短暂的平静,往往预示着新的风暴即将到来。
他每天穿梭在试验田间,细致入微地观察着每一株作物的生长状况。即便如此精心照料,他还是发现了一些异常。某些区域的幼苗,虽然没有明显的病虫害或盐渍化迹象,但叶片颜色却显得有些黯淡,生长速度也明显慢于其他区域。它们像是在努力挣扎,却始终无法完全舒展开来,总带着一股说不出的萎靡。这种细微的异常,让林羽的心再次提了起来。他排查了土壤成分、水分供应、温度等所有已知因素,却依然找不到症结所在。
直到一个阴雨连绵的下午,山洞内光线昏暗,林羽发现那些萎靡的幼苗显得更加无精打采。他站在洞口,任由冰冷的雨滴打湿衣衫,思绪如同被激荡的湖水,泛起层层涟漪。光……是光!山洞深处的作物,接受到的光照显然不足。尽管洞口有藤蔓遮蔽,能透入部分散射光,但与外界相比,那点光线无疑是杯水车薪。光合作用是植物生长的基石,没有足够的光,即便土壤再肥沃,水分再充足,它们也无法蓬勃生长。
这个发现让林羽茅塞顿开。在末世之前,他曾了解到,植物生长需要特定光谱的光照,而自然光是最理想的选择。但在山洞深处,显然无法获得充足的自然光。他必须创造一个人工光源。他脑海中迅速闪过废墟中可能存在的各种发光物:手电筒?电池很快会耗尽;蜡烛?烟雾大且光线微弱。^零¨点_看_书- !已¨发?布/最`辛*章+节_突然,他想到了那些在废墟中偶然发现的荧光棒。它们不需要电力,能持续发光,而且颜色多样。或许,它们能模拟日光,为幼苗提供所需的光能?
带着这个大胆的想法,林羽立刻行动起来。他找出库存中所有能找到的荧光棒,各种颜色都有:荧绿、湛蓝、橘红……他将这些荧光棒激活,让它们发出明亮的光芒。然后,他小心翼翼地将这些发光的棒子悬挂在那些长势不佳的幼苗上方,试图用它们的光线来“催生”作物。那一刻,昏暗的山洞被五颜六色的荧光照亮,宛如一个奇异的地下花园。林羽看着那些被荧光照亮的幼苗,心中充满了期待。
然而,仅仅过了两天,新的问题就出现了。那些原本萎靡不振的幼苗,非但没有恢复生机,反而表现出更加严重的萎蔫状态。它们的叶片开始变得焦黄、蜷缩,仿佛被烈日灼伤一般,有些甚至直接枯萎死亡。林羽的心再次沉到了谷底,他感到一种深深的挫败感。荧光棒的光线明明那么明亮,为什么反而会加速幼苗的枯萎呢?
他仔细检查了每一根荧光棒,确定它们没有散发热量。排除了热量灼伤的可能性后,林羽再次回到“耻辱墙”前,翻阅着那些关于光照和植物生长的零星记忆。他忽然想起,植物对光照强度有着严格的要求。过强的光线,就像过量的营养,反而会抑制植物的生长,甚至灼伤叶绿素,导致光抑制和光漂白现象。这些荧光棒发出的光线,虽然看起来柔和,但对于幼嫩的植物来说,却可能是过于强烈了。它们模拟的不是温柔的日光,而是一场无声的“光照洪灾”。
明白了症结所在,林羽开始思考如何“驯服”这些荧光棒的光线,让它们变得柔和而有效。他首先尝试将荧光棒的悬挂高度提高,希望能通过距离来减弱光照强度,但效果并不理想。光线依然集中而刺眼,幼苗的萎蔫状况没有根本性改善。/t^a+y′u¢e/d_u·.·c/o-m-他又试着用一些半透明的兽皮或布料进行遮挡,但这样一来,光线又变得过于微弱,难以达到促进光合作用的效果。
经过反复的试验和思考,林羽的目光落在了几个空置的陶罐上。这些陶罐内壁光滑,口部宽大。他突然灵机一动:如果将荧光棒埋入陶罐中,只让光线从陶罐的开口处散发出来,再通过一些介质进行柔化,是否能达到理想的效果?
于是,林羽开始着手改进。他先是小心翼翼地将荧光棒插入陶罐底部,然后用细碎的沙土将其固定。接着,他尝试用不同的材料覆盖陶罐的顶部开口,以期达到漫射光线的效果。他先是尝试用一些半透明的骨片,但光线依然过于集中。随后,他想到了磨砂玻璃——末世前废墟中偶尔能找到的、半透明的玻璃碎片。他小心翼翼地敲下一小块磨砂玻璃,用石头将其边缘打磨光滑,然后巧妙地将其固定在陶罐的顶部开口处。
当他再次激活陶罐中的荧光棒,奇迹发生了!光线不再是刺眼而集中的,而是通过磨砂玻璃均匀地扩散开来,形成一片柔和而均匀的光晕。林羽用手感受了一下,光线的强度明显减弱,不再那么具有攻击性。他估算了一下,经过磨砂玻璃的漫射,光照强度至少降低了60%,这对于幼嫩的幼苗来说,无疑是更为适宜的。
,!
他将这些改进后的“荧光陶罐灯”小心翼翼地放置在那些生长缓慢的幼苗旁。这一次,他没有急于求成,而是每天耐心观察,记录下幼苗的细微变化。起初,变化并不明显,但随着时间的推移,奇迹再次降临。原本萎靡的幼苗,叶片逐渐舒展开来,颜色也变得更加翠绿。它们不再是病恹恹的模样,而是充满了生机,朝着光线的方向努力生长。这个发现让林羽欣喜若狂,他知道,他又一次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。
这次成功的经验,让林羽对光照管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。他意识到,光源不仅仅是提供光能那么简单,光照强度、光谱组成,甚至光照时间,都对植物的生长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。他开始尝试调整荧光陶罐灯的摆放位置和数量,以确保每一株作物都能获得最适宜的光照。对于一些喜阳的作物,他会增加光源数量,并将其放置得更近一些;而对于喜阴的作物,则会适当减少光源,并将其放置得更远。
为了延长荧光棒的使用寿命,林羽也开始进行更精细化的管理。他知道荧光棒的化学反应是不可逆的,一旦激活就无法停止。于是,他不再一次性激活所有荧光棒,而是根据需要,分批次激活。白天,当洞口有少量自然光线时,他会关闭一部分荧光灯;夜晚或阴雨天气时,则会全部开启,确保作物全天候都能获得稳定的光照。他还尝试将废弃的荧光棒进行拆解,研究其内部的发光物质,希望能找到重新激活或延长发光时间的方法,虽然目前尚未成功,但他相信,只要不断探索,总会找到出路。
随着荧光陶罐灯的成功应用,山洞内的作物生长速度明显加快,产量也得到了显着提升。原本只有零星收获的试验田,如今已经能为林羽提供稳定的食物来源。新鲜的蔬菜和草药,极大地改善了他的饮食结构,也让他身体状况变得更好,精力更加充沛。每当他看到那些在荧光下闪耀着生命光泽的作物时,心中都会涌起一股深深的满足感和成就感。这不仅仅是食物,更是他在末世中生存的希望和力量。
然而,林羽并未因此而自满。他清楚地认识到,荧光棒这种资源,在废墟中虽然暂时还能找到一些,但终究是有限的。它们的化学发光原理决定了其不可持续性,总有一天会耗尽。他必须尽快找到一种更加可持续、更环保、更高效的光源替代方案。这个问题就像一把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,时刻提醒着他不能停止探索的脚步。他开始将目光投向更深远的未来,思考如何在资源匮乏的末世中,建立起一套真正能够循环永续的生态系统。
他开始尝试利用一些天然材料来增强光线的反射效率。他在山洞的墙壁上,靠近试验田的区域,涂抹了一种用白色矿石粉末和动物油脂混合而成的涂料。这种涂料在荧光灯的照射下,能够反射更多的光线,使整个试验田的光照环境更加均匀明亮。他还尝试利用水面反射光线,在试验田旁设置了一些装满水的容器,但效果并不明显,反而增加了湿气。
除了对光源的探索,林羽也开始更深入地研究植物的光合作用机制。他意识到,不同植物对光照的需求不同,有些植物在强光下生长旺盛,有些则更喜欢柔和的散射光。他开始根据每种作物的特性,调整荧光陶罐灯的摆放位置和光照强度,甚至尝试培育一些对光照要求较低的变异作物品种。他将这些研究心得,也详细地记录在“耻辱墙”的背面,那里逐渐成为了他的“智慧墙”。
林羽的思维也从单纯的生存,开始向更宏观的层面延伸。他思考着山洞外的世界。那些在废墟中偶然发现的关于末世前科技文明的残片,那些古老书籍中关于电能、太阳能的记载,都让他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。他知道,如果能掌握这些知识,或许就能找到真正的、可持续的光源,彻底摆脱对有限资源的依赖。他开始在每次外出搜寻物资时,更加留意那些可能与能源、科技相关的物品,哪怕只是一块残破的电路板,一个生锈的电池,他都会小心翼翼地带回山洞,进行研究。
他知道,这条路漫长而充满未知。在末世中,每一次突破都意味着新的挑战。但林羽的心中始终燃着一团火,那是对生存的渴望,对知识的追求,以及对未来的无限憧憬。他坚信,只要不断探索,不断学习,总有一天,他能够在这片废墟之上,用自己的双手,创造出一个真正的奇迹。而那面记录着失败与成功的“败者之碑”,将永远是他的指引,提醒他从何而来,又要去向何方。
喜欢末世种田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