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95章 巨财入宫,初论功勋(五)(1/1)
大明中兴之我是崇祯第195章 巨财入宫,初论功勋(五)
这些财物的价值一时之间实在难以估量,不过好在有专门的内监负责核算。,p^f′x·s¨s¨..c*o¨m?
只是目前而言,它们只能先被算作固定资产。
朱有建站在内库中央,环视着这满室的财富,心中暗自思忖,这些财富或许将成为大明王朝重振旗鼓、扭转乾坤的重要助力。
朱有建正沉浸在这满室财富带来的震撼中,突然脑海中灵光一闪,想到了一个关键的问题,于是赶忙开口问道:
“快看看,这些金银上面可曾有刻字印记?”
王德化一听,立刻偏过头,向内卫们使了个眼色。
十几名内卫会意,迅速行动起来,纷纷走到那些盛放金银的箱子前,开始仔细地检查。
他们的动作迅速而熟练,眼神专注地在每一块金饼、银饼上搜寻着。
没过多久,内卫们便有了发现,找出了五十多箱带有刻字的金银。
这些刻字清晰可见,却并非他们熟悉的汉字,而是满文。
曹化淳见状,马上召集了一众番子,让他们一同研究这些满文的含义。
这些番子对于满文的掌握程度参差不齐,大多都是半吊子水平,但正所谓人多力量大,他们围在一起,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着,有的拿着刻有满文的金银仔细端详,有的则翻找着相关的资料进行比对。
经过一番努力,他们终于有了成果,逐渐将这些满文的意思研究了出来。
众人发现,这些满文里有三个字是重复出现的,其余的则是数字。¢x¢n*s-p¢7^4¢8,.~c¢o·m/
就拿数量最多的那些来说,上面刻着方形的四字:
“二年内府”和“五年内府”。曹化淳将这个结果告知了朱有建,一时间,众人的目光都集中在了朱有建身上,等待着他的指示和判断,心中都在暗自猜测这些刻字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秘密。
曹化淳和王德化看着那些刻有满文的金银,脸色瞬间变得十分难看。
他们心中清楚,崇祯九年时,后金鞑汗黄台吉称帝,改国号为“鞑清”,并改元“崇德”,同时设立了内务府。
如此一来,这“二年”便是崇德二年,“五年”自然就是崇德五年了。
而这“内府”,显然指的就是内务府,其职能就如同大明的内库监一样,不仅负责管理财产和皇庄,还承担着监制金银铸造的职责。
看着眼前这数量庞大的金饼和马蹄银,他们心里明白,这些金银绝不可能是凭空出现的。
后金向来与大明敌对,没理由会平白无故地送金银给大明,那么只有一种可能,那就是双方之间存在着交易,而且从这金银的数量来看,交易规模还十分巨大。
他们不禁开始思索,究竟是什么东西能让后金愿意拿出这么多金银来交换呢?
稍加分析便不难想到,极有可能是大明对关外实行禁运的盐、铁、粮食,甚至有可能包括火药。
想到这里,两人心中“咯噔”一下,意识到这件事非同小可。
一旦真的存在这样的交易,东厂番子和锦衣卫都很有可能牵涉其中,毕竟这些部门负责着边境的巡查和监管等事务。.我?的·书·城? ¨勉~肺-越?独,
曹化淳和王德化对视一眼,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深深的忧虑和恐惧。
他们不敢有丝毫耽搁,直接“扑通”一声跪在地上,声音颤抖地说道:
“圣上,此事事关重大,老奴等监管不力,恐有失职之罪,请圣上治罪!”
两人低垂着头,大气都不敢出,静静地等待着朱有建的发落,心中充满了忐忑和不安。
朱有建看着跪在地上的曹化淳和王德化,微微叹了口气,摆了摆手,温和地说道:
“此事就这么算了吧。朕也知道,过去是朕苛待了你们,让你们为了银子费尽心思,才会出此下策。如今你们立下宣府这等大功,朕既往不咎了,都起来吧。”
曹化淳和王德化听了这话,脸上露出一丝惊喜与感激,赶忙磕头谢恩,缓缓站起身来,心中的一块大石头总算是落了地。
朱有建目光深邃,陷入了沉思。
他心里清楚,大明如今的状况,早已是千疮百孔,连根都烂透了。
那些所谓的大明子孙,一个个端着皇家的金饭碗,本应是最忠诚于大明、最不可能出卖国家利益的人。
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,晋商能够顺利与关外的后金搭上关系,其中的缘由暂且不论,但那些大量流出关外的盐、铁和火药,绝不可能轻易落在普通商户手中。
他深知,各卫所府镇对于火器药量都有着严格的记录,想要从中获取大量火药绝非易事。
而藩王府则不同,藩王手中握有盐引,在获取盐方面有着天然的便利条件。
若不是有大量的盐流向关外,那些贩卖私盐的盐帮又怎会穷得几乎活不下去?
归根结底,就是因为本该属于国内的盐,大量地流到了关外,使得国内的盐业市场受到了严重的冲击。
想到这里,朱有建的眼神中闪过一丝愤怒和无奈,他暗自握紧了拳头,心中暗暗发誓,一定要彻查此事,揪出那些出卖大明利益的蛀虫,重振大明的威严。
小主,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,后面更精彩!
但他也明白,这并非一朝一夕之功,需要从长计议,一步一步地来。
朱有建心中满是悲凉,连藩王这样有着皇家血脉、本应拱卫大明江山的人都开始卖国求财,又怎能指望其他人对大明忠心耿耿呢?
基于这样的认知,他根本没有治罪番子们的想法。毕竟这些年来,那些派往大同、宣府、密云等地的监军,他已经暗中处决,以此来清理内部的腐败与背叛。
至于骆养性以及锦衣卫系统,他心中也有了盘算,想着日后寻个合适的机会,将其权力进行分化、剥离出去就是。
想到这里,朱有建看向曹化淳,沉声道:
“化淳,把那密旨拿出来吧,这东西留着终究是个隐患,还是得销毁。”
说话间,他眼神中透露出一丝冷峻,又用眼神示意着在场的众人,仿佛在问:可明白朕的意思了?
曹化淳、高起潜、王承恩和王德化四人相互对视了一眼,眼中满是对朱有建的敬佩。
他们心中暗自感慨,自家主子心思如此缜密,原来早就把这些事情看得明明白白,难怪之前会有那些安排和决策呢。
曹化淳不敢耽搁,赶忙从怀中掏出那道密旨,双手呈上。
朱有建接过密旨,微微颔首,然后走到烛火旁,将密旨凑近火焰。
看着那纸张在火焰中逐渐被吞噬,化为灰烬,朱有建心中五味杂陈,既有着对过去一些秘密被销毁的释然,又有着对大明未来前路未卜的担忧。
众人静静地站在一旁,看着这一切,谁也没有说话,气氛一时有些凝重。
但在他们心中,对皇帝的信任和追随却愈发坚定,暗暗下定决心,要辅佐主子,尽力挽救这岌岌可危的大明江山。
朱有建心中明白,自己在帝王权术方面或许并不精通,既然如此,那就另辟蹊径,把事情搞得神秘莫测些,说不定也能达到掌控属下的目的。
他对历史知识的掌握并不深入,只能凭借着一些模糊的印象,朝着可能的方向去猜测和推断。
就拿晋商来说吧,他深知晋商虽然看似势力庞大,但单凭他们自身的能力,想要在与关外的交易中如此肆无忌惮,必然有着庞大的关系网和强有力的保护伞。
在他看来,既然如此,那就把那些有可能牵涉其中的人物统统清除掉,一了百了。
而且晋豫地区藩王过于集中,这些藩王占据着大片土地和资源,导致好好的中原地区,朝廷却无法有效地征收赋税,国家财政捉襟见肘。
喜欢大明中兴之我是崇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