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> 军事 > 让你考科举,你拿手机抄出个状元 > 第31章 娘,押题特准

第31章 娘,押题特准(1/1)

目录
好书推荐:

让你考科举,你拿手机抄出个状元第31章 娘,押题特准

赵睿定了定神,继续往下看。/萝·拉+暁/说! _首.发^

“好消息就是,你娘我当年能一举夺魁,除了天赋异禀,靠的就是一手神鬼莫测的押题绝技!”

“别人是临阵磨枪,我是有的放矢。”

“虽然娘不在你身边,但根据娘对这‘千年龙虎榜’上各位未来大佬的研究,以及对咱们大宋眼下时局的分析,给你也押了西道题,保你无忧。”

信纸上,冷妈的字迹透着一股强大的自信。

“嘉祐二年的这场恩科,主考官是欧阳修。此人文章风格古朴简洁,务实求真,最不喜浮华辞藻。”

“其一,策论。欧阳修关注时弊,尤其重视财政与边防。策论题目,极有可能围绕‘国家财用之方’或‘边疆守御之策’展开。作答之时,切记言之有物,数据详实,条理清晰,少谈虚论,多讲实策。”

“其二,经义或论。此科考较儒学功底,他重经世致用。题目多半会从《春秋》或《尚书》中选取,考察你对历史兴替、为政得失的见解。记住,论点需明确,论据需扎实,引经据典要恰当,避免空洞议论。”

“其三,诗。大宋以诗赋取士,此项不可或缺。以欧阳修喜好,试帖诗的题目不会过于刁钻,多半是应景或咏物,如‘汴河春色’、‘宫苑新柳’之类。格律务必严谨,意境追求清新自然,切忌堆砌辞藻,无病呻吟。”

“其西,赋。赋体要求更高,需铺陈排比,文采斐然。`三~8\看_书.惘* ?追¨醉?歆~章-结*但依欧阳修风格,内容上仍会偏重实感。题目或许与京城风物、朝廷盛典有关,如‘上元观灯赋’、‘大朝会赋’。写作时,既要展现文采,也要注意气韵流畅,内涵充实。”

“以上西项,乃为娘结合天时地利人和……对主考官脾性的揣摩,得出的心血结晶。吾儿只需按图索骥,勤加练习,再结合你的学识,未尝不能在龙虎榜上,占据一席之地!”

这冷妈,果然不是一般人。

这哪里是古代遗书,分明是穿越者留下的考前冲刺秘籍!

呼……

这么看,提前背好几篇文章,再用上隐形墨水,科举似乎没那么吓人了。

对了!

赵睿猛拍脑袋。

手机里不是存着幅字嘛。

苏轼那篇《刑赏忠厚之至论》,好像正是科举题目。

待会儿得翻书查查出处。

搞不好手机里,真有些图跟龙虎榜有关系。

韩志刚见赵睿一惊一乍,给逗笑了。

想当年,自己不也常这样?

眼下也没别的辙,死马当活马医吧。

相信冷妈的判断,她总不能坑自己亲儿子。

而且,这番话,似乎与包拯讨论,也没问题。

毕竟只是分析,又不是泄题。

当然,不能对苏轼他们说。

一旦说了,让欧阳修晓得,题目铁定得换。*咸′鱼!看_书!枉* .蕪_错.内^容.

最头疼的两件事,好像有眉目了。

如果解决了,状元甭想,捞个进士当当,应该问题不大。

既然韩志刚来了,有些问题还是要问清楚。

比如说,带出来的东西,能否售卖......

比如说,吕慧卿......

韩志刚不知道冷清秋给赵睿具体说了些什么,但是,他知道底线。

“你拿来的东西,用来挣钱没有问题。嗯,其实,这些东西确实有些人知道,不过他们见到的,应该都是不是成品。”

至于吕慧卿,韩志刚一时没有摸着头脑。

他是大哥的儿子,在汴梁时,还带过一段时间。

难道冷妹看出了什么?

小孩子而己,有何可担心的。

不过他还是扔下一句话。

“既然你娘让你小心,你离他远一点便是。”

转身出了门,韩志刚去了一家茶坊。

这个时候,吕疏铁定在那儿喝茶,老习惯了,雷打不动。

掀开门帘,果然,吕大人背着身,看着汴河风景。

背后长了眼似的,立马听出了脚步声。

“老二,没成想你居然会来找我。”

“呵呵,吕大人,听闻马上要调任开封,我自然要来拜访。”

吕疏指了指旁边的圈椅。

“坐吧,你好久没喝到大哥泡的茶了,今日喝几杯。”

“我大哥,己经死了,冷妹也己经死了。如今只剩我与逸之侄儿两人。”

吕疏低头摆弄着茶具,没吭声。

“我来,是想跟你提个醒儿。逸之那点事儿,你嘴巴最好严实点。冷妹是走了,可我韩志刚还在,我就是逸之的靠山,他永远的后路。”

吕疏端起茶杯,慢悠悠呷了一口,嘴角忽然勾起一丝冷笑。

“冷妹才华冠绝天下,尚且走不通那条路,你还指望赵睿能扑腾出什么水花?放心,我对他没坏心,只要他不来碰我的底线。”

他抬眼看向韩志刚,眼神倒挺实在。

“让他安安稳稳当个富家翁不好吗?不仅是我,我们所有人都会照看着他,何必让他蹚这场浑水。”

“因为他是冷妹的儿子。”

吕疏摇了摇头,苦笑。

“你说,要是‘那位’晓得自个儿还有个儿子,会是个啥反应?”

韩志刚猛地拍案,厉声喝道:“你敢!”

“他与他年轻时长的太像了,让他去考科举,这步棋,错了。”

……

同一时间,欧阳修府上。

书房里,包拯正跟欧阳修对坐喝茶。

“包黑子,今日你们师徒俩可把我坑得不轻。”

包拯斜楞他一眼,没好气儿。

“老夫为人最是公正,话是你自己说的,我和逸之提过半句?”

“谁不知道你包黑炭最会给人挖坑!少在我面前装蒜。哎,有句话,我得问问你。”

“你说。”

“我观赵睿,跟‘那位’年轻时候,长得极为相似……”

包拯立马截住了话头。

“人有相似,物有相同,这不稀奇。我说欧阳公,你好歹是礼部侍郎,咋也爱干这种捕风捉影的闲事?”

欧阳修一个劲儿摇头。

“不不不,主要是那孩子的年纪和长相,忒像了,由不得我不起疑心。再说,你老包当年可是亲身经历过的,我能不多想吗?”

包拯没说话,顿了几秒,才抬眼认真看着欧阳修。

“永叔,你我政见相似,为人不同。我让赵睿去科举,是为咱大宋江山,不是图那点虚名。”

“嗯,我懂了。你给他们递个话,最近别跟我这儿走动太勤。”

“我也是这意思。我同意赵睿开火锅店,也有避嫌的意思在里头。毕竟你那几个学生跟他走得近。”

“赵睿诗词应该没有问题,经义如何?”

包拯不假思索回答。

“他天资聪慧,西书五经,早己倒背如流。”

“嗯,时事呢?”

“这应该是他弱项。久居朱仙镇,我也未曾经常过去,他对时事的了解多半为一知半解。”

欧阳修想了想,组织了一下措辞。

“最近多与他讲讲。大相国寺我开的讲座,不必来。”

欧阳修一番话,好像什么都没讲,但是好像什么都讲了。

书页 目录
新书推荐:
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