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> 现代言情 > 别让抱怨害了你 > 与人争辩,你永远不会胜利

与人争辩,你永远不会胜利(1/1)

目录
好书推荐:

别让抱怨害了你与人争辩,你永远不会胜利

生活中,难免有时会和别人看法和意见不一致,这时候你要去和别人争辩么?事实上,你在与对方争辩的过程中,势必会想办法证明自己是对的,对方是错的。而通常情况下,对方也不会愿意听到你对他的批评和指正。结果自然是不欢而散,引发很多不必要的误解。正如本杰明·富兰克林所说:“如果你老是抬杠、辩驳,也许偶尔能获胜,但那只是空洞的胜利,因为你永远也得不到对方的好感。”

一位教师在乡下中学工作了六年多,因家庭需要要调往城里(符合教育局调动条件),但校长舍不得放走这位业务能力很好的教师,于是对他的要求不予批准。这位教师也不争辩,每天上班,除了上课之外的时间,都到校长室坐着,一句话也不说。一

天两天还可以,时间长了,校长受不了了,问这位教师:“你每天都来我这坐着,到底想怎么样?”那位教师还是不说话,只是沉默。校长又说了一大堆他不能调走的理由,教师还是沉默。最后,无奈的校长只好给他签了调令。

不争而赢,不辩而胜,这才是最高明的。教师确实因为家庭需要,想调往城里,但校长因惜才不放。这时候,多说无益,甚至会跟校领导产生对立、争吵。所以教师采取了沉默的策略,用沉默表达要求调走的决心,最终达到了目标。特定的场合下,沉默更能传达给对方坚定的决心,在你镇定的沉默下,对方多说反而会陷于被动。因为从心理学上说,一方总在说,却接收不到另一方的反馈,他就会觉得自己的话都落入无底

深渊,摸不清对方的底细,最终丧失信心,把主动权交给沉默的一方。

与人争辩,这样虽然能够发泄不满情绪,但往往会触怒别人,影响良好的人际关系,可谓“损人不利己”。但是倘若听之任之,则会觉得有些委屈。其实,我们大可以在发牢骚的时候“拐个弯”,这样既不至于触怒对方,还能委婉地表达不满,何乐而不为呢?

1957年,***率代表团访苏,庆祝苏联建国40周年。赫鲁晓夫企图趁机让***认可自己全盘否定斯大林的观点。共同进餐时,他不停地向***灌输自己的观点:“***同志,你大概看过有关苏德战争的影片吧?我告诉你,那都是假的,斯大林根本不会指挥打仗,他只会使我军遭受一次次重大损失……”

***皱了皱眉:“我愿意和你们真正有学问的名流交谈。”赫鲁晓夫没有听出弦外之音,继续述说卫国战争时期自己对西南战线的“正确”意见,贬斥斯大林。***故意大声地喝汤,见赫鲁晓夫还是喋喋不休,***用餐巾擦了一下嘴,调侃道:“赫鲁晓夫同志,我饭都吃完了,你的西南战线还没有打完哩!”赫鲁晓夫感觉到自己有些失态,停止了“高论”。

有时候,我们会碍于对方的身份、地位,而不能够直接与其争辩,表露自己的不满情绪。此时我们可以假装糊涂,看似不采取任何行动,实则委婉地表了态。***对赫鲁晓夫公开在宴会上攻击斯大林的行为,感到很不满。但国家***会晤,当面打断或否定对方是不合适的,***

以弦外之音表达了自己的态度,用一句幽默的调侃,委婉地告知对方——可以暂停你的“战役”!含而不露地表达出了自己的不满,又维护了对方的颜面,可谓高明。所以,想争辩的时候,不妨学学***,委婉地让对方感觉到你的不满。

不与人争辩,并不是示弱服软,而是一种气度,一种智慧。实际上,所谓的“争”,并不是像个炮仗一样,才能让别人知难而服软。真正的“争”,是一种心理上的博弈。人大多是吃软不吃硬,我们越是气势汹汹,对方越是反感排斥,反之,多一些理性,多关注一下对方的心理与情绪,才能让意见在和平中同一。因此,我们就要思考一下,你想要的到底是要一种口舌上的、表面上的胜利,还是要别人心底的信服呢?

(本章完)

书页 目录
新书推荐:
返回顶部